1蓑烟雨苏东坡二拳
[一蓑烟雨] 苏东坡 ( 2)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死里逃生,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一路风雪,一路踉跄地来到黄州。没有住处,定慧院的方丈把1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
刚到黄州的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自从被贬黄州,平生亲友没有人写一封信,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复。
深夜梦醒时分,在透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1首。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来往,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此时的苏东坡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谁懂?
苏东坡住的地方有个安国寺,每天他都能听到寺院的晨钟暮鼓。苏东坡每隔两天就去寺院参禅,渐渐地他开始变得坦然起来。
没有朋友,他就找农夫、鱼夫、樵夫们聊天。苏东坡让他们讲故事给他听。可是,他们那里会讲故事。他们不会讲,苏东坡就给他们讲故事。
其实苏东坡就是为了营建一个氛围排解寂寞。苏东坡说:我上能陪皇帝议国,下可和百姓、农民聊天,乞丐也不见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他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为了节省开支把日子过下去,苏东坡还写了一篇《节饮食说》规定自己每天吃两顿饭,一块肉,一杯酒。
那天他看见乌鸦着街纸钱飞过他的窗前,他才想起寒食节到了。也就是那天他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半夜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凄凉哀婉,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跌宕起伏,光彩夺目,气势奔放,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一出,苏东坡的朋友马梦德得知后,千里迢迢赶到黄州与苏东坡同甘共苦。
马梦德出面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为苏东坡要了一块地。苏东坡对这块地一见倾心。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由于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买了头耕牛,农具等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种好了大麦,大麦也丰收了。饱肚已经不是问题。可是大麦饭不好吃,苏东坡就在大麦饭里加点小豆。他的夫人称这饭叫“新鲜二红饭”
生活虽然艰难,但苏东坡总会给生活中找到快乐。他自己酿酒,并一边酿酒,一边记录酿酒的变化。比如今天这酒冒了个小泡了,今天酒又变绿了,一点点的变化他都记录下来,还写了篇《蜜酒歌》
苏东坡在寺院里与继连下棋,半夜饿了,让小和尚给他热面条吃。他又发明了东坡饼。宋代法律禁宵,制止屠宰耕牛。他就在东坡上邀朋友喝酒,点篝火吃烧烤。喝醉酒半夜城门关了,他就翻围墙。
苏东坡这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把自己变成农夫,螎入到百姓中去。
黄州的几年艰苦生活改变了苏东坡,此时的苏东坡,渐渐阔别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渐渐地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1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过“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经历过黄州的躬耕,经历过痛苦与磨难。生活的艰难,精神的孤独,面临的窘境,终于完成了苏东坡的华丽转身,从苏轼变成苏东坡。
苏东坡终究悟懂“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烟雨
烟雨就是像烟雾那样的细雨的意思,在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出现过此词。烟雨,就是指像烟雾那样的细雨,如诗如梦。语本南朝宋鲍照《观漏赋》:“聊弭志以高歌,顺烟雨而沉逸。”又,唐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郴州白癫风公立医院偏瘫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山东治疗牛皮癣最新的方法
- 上一篇:剑桥大学最新报告柔软
- 下一篇:在霜降这天的一大早上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