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力穿过那片发光的海莫笑愚诗歌艺术欣赏节能
红力 -- 穿过那片发光的海-莫笑愚诗歌艺术欣赏
穿过那片发光的海。
莫笑愚诗歌艺术欣赏。
走进莫笑愚的诗,就像走进一座教堂。那里有着建筑的恢宏与壮观,有着雕塑的精致与质感,有着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有着壁画的生动与瑰丽,有着哲学的深刻与智慧,有着神性的神秘与启示。她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莫笑愚善于写组诗长诗。她的诗往往给人一种建筑般的恢宏与壮观。而成就这种建筑美感的是莫笑愚对于诗歌元素的精准把控,和她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她超凡的想象力。在这本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以组诗的面貌出现,而一组诗中的不同段落可能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完成,但这些段落之间却有着统一的精神机理和内在逻辑关系。就像搭建一座恢宏建筑,有统摄全局的核心架构,有牢固坚实的基础,有墙体的厚重与规整,有穹顶的深邃与明朗,有灵动的尖顶和屋脊,有严谨规则的线条布局,又有变化多端的装饰雕塑。读莫笑愚的诗,就象面对一座教堂式的建筑,你能感受到她的恢宏,你可以触摸到她的墙,触摸到她的立柱,你可以从这个密室进到那个殿堂,甚至可以近观她一石一瓦的细腻纹理,但你却无法一下看到整个建筑的全部。而就是这一段一段一组一组的诗章,有机地构成了她诗歌的恢宏大气的建筑之美。
例如,她的《月亮》组诗。该组诗起始于2015年7月6日(最后一段)终止于2015年9月30日(第11段)共13段。成一组诗时,在时间顺序上略有所打乱。每一段都是一个独立的构件,但组合在一起,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既是互相咬合补充的关系,又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就像建筑的构件一样。你既可以单拿出一段仔细欣赏她的纹理,甚至欣赏她某个句词的精妙,又可以放在一起感受她的整体的丰富内涵和繁复的意蕴之美。
这组诗就像一座月光下的博物馆。即是博物馆,她的内容就是丰富多彩的,月光不过就是了一个时空维度。那里有灵魂的孤独,有季节的忧伤,有穿越的奇妙,有生命的启示,有爱情,有梦靥,有故事,有生活,有感悟不拘小节,有深邃的求索,有错综的呓语。我们可以从以下摘录的片段中一窥这丰富与奇诡。
雏菊摊开她攥紧的掌心。
盛下了蝉的哭声和蜻蜓的眼泪。
蝴蝶在她身边折翼。
这季节的忧伤,在悬崖边优美地打着旋。
月光·这季节的忧伤
但我活着,以生命朝向夜的灵柩。
并以高于死亡的悲伤。
为活着的每一刻背书。
月光·生命以高于死亡的悲伤
不说爱情。
一说,纯酿就变成泥浆。
从眼睛到心灵,唯有燃烧的。
烈火,将深渊烧成灰烬。
峭壁下的失事现场。
反复演绎一个荒诞的事故。
月光·对不起,我不会说... ...
几片黄叶漂在水面。
仿佛路人,飘在深度睡眠里。
月光·秋
莫笑愚是一位具有超凡想象力的诗人。她的诗歌往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物性和词性的限制。她的诗歌有时就象教堂里的壁画,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纺纱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工业的效率,却又有超越壁画般的变幻灵动。
绘画是通过线条、轮廓、色彩等等可视的元素构建图像,以引起人们的审美意识重建。而诗歌则是通过词语的重构,语言的重构,制造种种可供联想或启发的意境,以唤醒人们的审美意识重建。绘画完成后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具象。而诗歌完成后,则是通过词语词性展示的具象构成复杂意境的抽象。越高级的诗歌会给我们越丰富的体验空间。有时,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理解这些诗歌意境的涵义,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意境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莫笑愚的诗就具备这种高级语言的特质。在她的诗里丰富的具体的意象往往跨时空、跨物理特性、跨语言词性地交织在一起,按照诗人诗性的需要构建成繁复深邃的意境。例如《月光·白露》2015.9.8。
断断续续,碎片化的。
霜或雾,天空。
和天空里摇曳的。
风铃草,云朵,蛇和染色体。
在蓝色墨水里。
混居,在石头的裂隙处。
朗声大笑。笑声笑断夜行人的魂魄,碎片随风飘散。
天空翕合着明暗,仿佛裂壳的成熟核桃。
昭示蓝田猿人头骨里的秘密。
蘑菇丢失了云伞。
雨水笑断城市上空的彩虹。
猎人的吆喝和风铃草的低语。
被大兴安岭的森林典藏。
秋风轻轻一咳。
夜就在季节细碎的脚步声里。
缓缓释放自我镜像。
日月更替,九月无语。
夜露滴落的声音发出炫白之光。
林间小径帛裂成万千碎片。
月光咬断脐带之时。
无数晶亮的种子,在铺天盖地的。
银辉里,清脆地宣告诞生。
风铃草,云朵,蛇和染色体这些具象在常人眼本不属于同一类东西。而把它们并列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复杂奇特的意境。一会儿是蓝田人的头骨,一会儿又是大兴安岭的猎人,一会儿是风铃草的低语,一会儿又是雨水的大笑,诗人的诗思在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在不同的物象间跳跃,而每一个场景又是那么具体到让人身临其境。诗人通过这超凡的想象,为我们构建了一种繁复深邃的意境,试图唤醒我们刻在基因里的远古记忆。
莫笑愚的诗歌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次思考,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度介入,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入探索。她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宽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想,与她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笑愚是农业经济学博士,康奈尔大学汉弗莱访问学者。她有在部委机关工作的经历,又有在重要的国际机构工作的经历。她的足迹遍及世界许多地方。这样的人生背景让她的宽阔的社会视野成为可能,让她能够站在人类精神思想的高层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精神的归宿,思考人类的存在与归宿。思考现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思考现有社会组织形式的合理性。 《献给芝加哥的诗行》 、《蓝调之夜》 、《坎大哈上空的月亮》等等。
如在《冷夏》这组诗中,诗人开头便开宗明义写道:
国家大道上没有国家。
有的是成片的楼群。
高架铁路穿城而过,仿佛穿过病祖父一个世纪。
的躯体,它现在干瘪得只剩骨架。
城市患了肺痨,在车轮的沉重碾压下。
呼哧呼哧地喘息,昼夜不停。
这是对现代社会城市病的反思。人类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聚居形式,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生活的便利,带来了更高意义上的文明。但同时,现代化的发展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许多大城市病也成了人类社会难以解决的痼疾,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匮乏、资源的日渐枯竭,道路交通拥堵,恶性犯罪、恐怖袭击、核威胁等等、等等问题,都在折磨着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矛盾始终困扰着人类。诗人用她敏锐的洞察力以诗歌介入现实的思考,她写道:
一节车厢就是一节路人的腿骨。
在钢钉的创面咯吱作响。
白皮肤、黑皮肤、棕色皮肤的通勤人。
在风中埋头赶路,从大理石的亭台楼榭。
到钢筋水泥的快餐屋,色彩之河 川流不息。
这样的意象组成的现代化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有种不寒而栗,惊心警醒的感觉。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陷入沉思:我们这样匆匆忙忙,日夜穿梭,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究竟要去向何处呢?而诗人则进一步引领我们进入一种精神层面的反思:
心啊!我们都是自己的囚徒。
面朝黄金的,膜拜、祈祷、歇斯底里。
从礼拜一到礼拜天,从天堂到冥府。
财富的黑洞和身体的黑洞。
将所有的颜色和光吞噬。
这个冷夏,我无处可逃。
莫笑愚对城市建筑的描述成了她思想的重要承载。这同时也是她对现代都市与人类精神之矛盾的诗性揭示。
一座楔形建筑,特立独行地。
站在Dearborn大街上,用刀刃般锋利的锐角。
切割空气,切割迎面而来的。
好奇的目光。冬日严寒肆掠之际。
它是所有勇士中最坚强的勇士。
用密不透风的坚硬阻击任何可能的袭击。
这就是它:一座城堡,没有窗户。
乳白色长衫上拼接的黑色补丁。
泄露一线天机—这坚固的堡垒是。
精英们从黄金的梦中惊醒。
消失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阳光不再照耀,四季不再有花香。
巨型楔子代替一切,取消生命、自由、欢笑。
她的语言就像锋利的刀刃。这样的诗是现代的,是现实的,是承载了现代文明的现实精神的。是诗人用诗歌介入现实的有益实践。是精神的高蹈与诗写的脚踏实地。这样的诗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怀的无病呻吟,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悲天悯地,而是在我们日常所生活的环境中,通过诗人敏锐的观察,通过诗人敏感的思考,通过诗人敏惠的描述而揭示出的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导致的人类精神深层次的矛盾纠结。这样的诗写对启迪人类自身的觉悟与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贾平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讲究章法的是小盆景。大河从来不讲章法。黄河九曲十八弯,毫无章法,小河遵从规范,因为是小河。
莫笑愚的诗歌只追随她心灵的足迹,而不受外界章法的影响。她的诗歌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滋养,又有西方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印记。这使得她的诗歌往往有着屈原式的丰富的浪漫主义的联想,同时也有着清醒的逻辑思维的精致关系。既有传统的自由的抒情风格,又有现代的冷静思考的叙事技巧。她的诗,读起来就让人感觉有一种强大气场。这种气场,其实是诗人通过她的笔力、通过她文字的力量,将她本身具有的气场准确传递出来的表现。你如果有幸能够面对面和诗人坐在一起交谈,你从她身上感觉到的那种气场和她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气场是一致的。
莫笑愚对于语言的精准把控,让她的诗不仅具有独特的音韵节奏,而且也拓展了诗意的境界。比如下面这样的描述:
喧闹的玉兰花早就谢了。
消失在午夜一个不为人知的 ,正如它的初绽。
开放在一个无人目睹的瞬间。
花开花谢本是个寻常的现象。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描述生发。面对这样的场景,诗出新意,极其困难。而莫笑愚以她开阔的诗思,将凋谢和开放对比言说,利用时空概念的巧妙搭配,制造出一个极具深意和新意的诗歌意境。午夜”是时间概念,是空间概念。而无人目睹”与不为人知”有对仗式的对应关系。开放的瞬间”又是时间概念,与”对应。与午夜”对应的词省略了,但意在,反而避免了语言的呆板。这样的组合,让本来平淡的场景变得诗意盎然。这种看上去仿佛天然的句子,其实是需要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天赋的艺术才华共同作用才能产生的。
莫笑愚是一个被诗歌左右的梦呓者。象《蝴蝶主义》这样的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天才诗人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历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组诗的第四节是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14年5月13日。而最后完成的是第五节,写作时间是2015年2月26日。整组诗的排序在时间上是错乱的,前后跨度八个多月。但主要完成时间集中在2015年2月。可见,关于某些主题的诗思其实一直陪伴着左右着诗人,寻找到合适的契机便形成一段可独立成章的诗篇。而这些诗篇之间又有着某种内在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印衬,形成一组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诗人心中那个逐步趋于完美的艺术品。
蝴蝶主义肇始于一个关于卵的梦(第四节)我觉得,这是诗歌之神左右着诗人在梦中的呓语。所以才让莫笑愚的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使她的诗歌语言呈现出神秘的异质感,她制造的那些内容丰富、感觉奇妙的诗歌意境,象话剧舞台上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激荡着读者的心。读她的诗时,我的情绪随着诗中的情绪起伏,仿佛经历了一场巫术的表演,那种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莫笑愚诗歌的魅力。
发端于南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维方式是与这个时代的科技与生产方式相契合的。在如今这个知识的时代,人类最近两百年的科学发现比人类过去五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还有继续呈指数增长的趋势。于是出现了人类科学的巨大进步与人类综合文明发展滞后的矛盾。所以文学家艺术家纷纷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当代这些矛盾思想的错位,比如穿越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通过穿越时空的方式可以轻松回到过去或去往未来,从而完成化解今天与过去、今天与未来的矛盾。
莫笑愚的诗很多也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她不仅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丰富想象力,而且,莫笑愚的诗歌语言有时具有话剧般的节奏特点。例如她的《亮》《黑太阳之歌》
在《亮》中,开头那句杀死太阳就象舞台剧的一句经典道白,一下子把人带入剧情,给读者吸引和震撼的力量。而每一段的描述,都像话剧的一个场景,极具画面感,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被诗中的场景和情绪深深感染。
1。
杀死太阳!
用红叶摁住刀口。
让每一滴血成为秋天的叶子。
让所有从枝头坠落的叶子 一律向上。
升入天堂。
2。
太阳的头颅滚落山巅。
天空黑下来。
坠落的天堂。
黑潮铺天盖地。
这黑博大无边。
这黑,气势汹汹。
3。
傍晚的蜜蜡。
被燃烧的风融化。
融化的蜜蜡凝为雨,凝为月亮。
红红的月亮。
带着死者的冰冷。
开成一朵巨大的血色。
这种具有魔幻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独特想象既是屈原遗风的继承,又是现代诗境的开拓。她看上去略显疯狂和荒诞的表达,却承载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所以她的情绪能够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感同身受。
4。
杀死太阳。
杀死星星。
杀死人类。
瞧,黑蝙蝠被生吞活剥。
黑蝙蝠被高高挂起。
黑蝙蝠用黑眼珠唱着太阳的挽歌。
5。
亮升起来了。
亮死去了。
亮死去又复活了。
一座黑森林成为石头。
森林里的郊狼成为石头。
石化的石头成为的石头。
6。
所有的石头在高喊:
杀死太阳!
杀死星星!
杀死人类!
留下黑和冰。
留下血和火焰 留下月亮。
花般盛开的红红的月亮。。 。。
读完整首诗,就象看了一部具有好莱坞科幻色彩的,又象是一部古典英雄主义的舞台剧。那种感觉奇妙而复杂,那种情绪久久纠缠着我们。这可能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那种诗意的存在吧。
具有国际视野的莫笑愚是大器的。她的情怀是大器的。她的诗也是大器的。然而,作为女人的莫笑愚,也有她细腻柔软的一面。这在她的诗里也有表现。如《哦,这清明粉色的旧时光》《一些,棋局》
一百个秋天。
一百只燃烧的火把。
把头举向天空。
我血的天空。
跪拜和祭祀的天空!
而农耕文明逐渐消失所带来的剥离般的疼痛则呈现为:
一百个村庄像一百头瘸腿的骡子站在荒野。
在黄昏的夕光下,痛哭祖父的亡灵。
像从死亡的骨头上的。
少女,母亲的村庄。
醒在月光下。
在现代社会貌似繁荣的经济生活中,每个人的灵魂其实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更加让人不断寻找灵魂的归宿。而嵌在基因中的那个发端于农耕文明的精神原乡则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最后的精神寄托。
大河在远处,流光微凉。
母亲的村庄,在一百个秋天里。
注视我,拯救我,祭祀祖先。
我的兄弟,母亲沧桑的脸。
在我的脉,泛着大河的光。
在《飘雪的冬季》这组诗中,诗人写道:
青铜,青铜。
逝者的骨灰瓮。
被老族长的食指敲击。
许多日子被风化被锈蚀。
孔雀之河流淌千年。
横亘着生锈的风景。
而风在传递流言。
树的年轮是空的。
风扫过的地方。
大地一片空旷。
这是一种对失落的农耕文明的追忆和叹息。也是现代人精神无依的形象写照。在这种苍茫背景下的人的孤独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暗疾。
在《极夜》这组诗中,诗人将精神的孤独暄染到极致,让读者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心理共鸣。而就是因为这样的孤独,也只能借助于这样孤独的文字宣泄,才能找到释放的出口,才能在孤独中寻找到孤独的慰藉。
1。
静。空荡荡的屋子。
空荡荡的床。
镜子。
和鞋像方舟。
全部在我空旷的掌心。
空,荡荡。
宛如冬天的针孔。
2。
高压锅焦躁不安地暗吼。
用前夜的。
窘迫,激怒一头。
狮。
王者。
把夜吞进肚子。
从瞳孔吐出太阳。
这种对于生活现场的实景描写体现了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艺。那看似冷静、不动声色地简单描述把环境、气氛渲染到令人窒息,让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到她的氛围中。
莫笑愚的诗有种江河直下的气势。她的诗往往将哲学性的思考融入抒情性的叙述中。一旦开始,便不可遏止地奔腾直下,节奏轰鸣,气势恢宏,有种席卷一切的力量裹挟。一会儿是悬崖飞瀑,一会儿是深壑奔流,一会儿急湾击浪,一会儿浅滩喧声。读她的诗常常会感到一种交响乐般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感觉雄浑壮美、气象万千。比如《死亡颂》《无字书》《在阳光下》《在冬天到来之前》等等。
你不能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莫笑愚的诗。但是,你可以部分地用哲学的眼光,用音乐和绘画的眼光,用建筑的眼光去欣赏莫笑愚的诗。你更是一定可以用诗的眼光去欣赏莫笑愚的诗。因为她的作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诗。莫笑愚的短诗是最适合朗诵的。她的音韵节奏,她的情绪流动,她的美妙意境,总是能在朗诵中给人以愉悦。莫笑愚的诗更是适合默读的,她的奇幻的想象,她的深邃的哲思,她的绵绵的忧伤,都是夜深人静时候人类孤独灵魂最好的情感慰藉。
2017年12月24日星期日。
红力于北京。
红力,本名张红力,1964年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曾从事飞机制造工艺研究,后组建民营企业,担任法人至今。现居北京。八十年代开始涉足诗歌,并对诗歌理论有一定造诣和研究。目前主要在工作之余从事文学作品的深度解析,同时兼任多家知名络诗歌民刊特约。红力的诗歌评论及赏析文章得到和读者认可,并在诗人和读者之间广为传播。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北海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保定白癜风专科
铁岭男科医院
- 上一篇:如果你有个射手座男朋友节能
- 下一篇:李枫跟着四爷有肉吃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