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藩国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唐诗鉴赏

来源:基隆手机网 时间:2020.07.21

放言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赏析】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甚至更加疯狂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必须讲人民性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深圳开锁公司电话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抚州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