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子产受骗是怎么回事吗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受骗是怎么回事
子产不毁乡校体现什么思想
子产不毁乡校是一篇文章,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是人名,他姓姬,郑氏名侨,据说是郑穆公的孙子。乡校指的是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古代乡里人娱乐商量事情的地方,不毁乡校就是不愿意不同意毁掉乡校。包涵着集体主义公共关系思想。
子产像
一款以猛将、刺客、术士三种职业为主要角色的RPG页游戏。基于传统 故事是这样的,子产同乡里的人参加聚会,议论公共设施的好坏,郑国大夫对他说:拆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不能毁掉,人们干完活回来在这里聚下,商量一些事情是很好的事情啊,为什么要拆掉呢。不能因为统治者喜欢什么我们就推行什么,统治者作威作福是不能长久的,也不会从根本上阻止老百姓的议论,百姓敢怒不敢言危害更大。接下来他用了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比喻民主存在的好处,比如要防止人们的议论就好比堵住河水一样危害很大,等到河水决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还不如开个下口慢慢对它进行疏导。这样做对国家的危害很大,如果不毁掉乡校,让人们都参与议政,郑国就有希望了,将来就可以成就大事了,受利的不光是我们这些百姓,这样是利大于弊的。就连孔子也称赞子产说的非常有道理。
其实子产建议的乡校制度很像古代希腊的那种比较民主的政治制度,让普通民众都能在劳作完后集体议论政治得失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虽然在那个时候在那个传统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有些不太可能,但我们从子产身上看到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思维,如果真能让普通百姓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去,那么国家确实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子产受骗是怎么回事
说到子产受骗这个话题,有人便想子产不是很厉害的人物吗,非常善于外交,定当是个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被人骗呢,到底是什么人能骗到子产呢?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来看看子产受骗的故事吧。
鱼的图片
子产受骗这个故事原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是这样的,有朋友给子产送了一条活鱼,子产便让下人把这条鱼养在池塘里,但这人却私自把那条鱼煮着吃了,然后对子产说我把那条鱼放进池塘了,但看到它很困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便游走了。子产听后说到:这条鱼找到合适的地方了。那人回去后对人说:都说子产聪明有才,我悄悄把鱼煮着吃了,他却说鱼去了该去的地方了,这还聪明吗?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子产真的被那个人骗了吗?真的像那个人说的一样,子产名不副实吗?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子产说的话:那条鱼去它该去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子产的智慧了,显然可以看出他是知道下人在撒谎的,鱼去了该去的地方,鱼该去什么地方呢?当然是人的肚子了,只有人吃了它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可见子产不是真的被骗了,还是大智若愚。
子产告诫游吉有怎么做
子产名叫公孙侨,据说是郑穆公的孙子,他是春秋时期郑国贵族,今天河南新郑人。官职做到了郑国宰相。子产告诫游吉,那么游吉又是谁呢?游吉乃是公孙虿的儿子,春秋时郑国正卿。
游吉雕像
他非常支持子产改革,受到郑国国君的重视,公元前522年在子产去世后执政。他也擅长外交辞令,多次出使晋、楚等大国,为政先宽后猛。那么子产告诫的又是什么是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在子产快要病死的时候,他对游吉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到时候你一定要实行严厉的政治制度。并且给游吉打比方说,火焰的样子很可怕,人们 都会避开火焰,然而水看起来很柔软,很多人去淹死在水里了。所以你一定要实行严厉的制度,这样百姓才会产生畏惧,也才不会有人犯法啊。
子产死了之后,游吉不愿意采取严厉的制度去治理国家,久而久之,各地都出现了盗贼。并且在崔泽聚集起来作乱了,对国家的危害也是一天比一天大。无奈之下,游吉只能率领军队去去平定他们,经过一天一夜的苦战才战胜了这些盗贼。此时的游吉想到了子产对他说过的话,给他的建议,他非常后悔的说:要是当初听了子产的话,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真是后悔莫及啊。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子产作为一个有名的政治家那种超前的政治眼光
。
我们也可以从中知道,太放纵其实是弊大于利的,太宽厚了就会使得人懈怠而做出错误的事情,我们应该宽严相济,更具具体情况做出对应之策。
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怎么治疗福州阴道炎治疗费用
黄芪生脉饮有什么禁忌
- 上一篇:姜子牙姜太公的后代有谁他们姓什么了
- 下一篇:孔子讲学的故事讲了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