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评测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机评测

藩国当前中国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国际舞台

来源:基隆手机网 时间:2020.07.17

当前中国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国际舞台,世界也正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但遗憾的是,不少西方媒体与学者无法跳脱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甚至将其冠以“普世价值”的名号看“中国现象”,讲“中国故事”,最终只能是“南辕北辙”。

而破解这一难题,就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研究甚至内化,用带着“中国文化”烙印的“中国理念”来讲述“中国故事”。

就像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中文系主任欧凯在此次2014“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上所讲,一本莫言作品里的“八路”被翻译成“第八大道”,这不只是中文水平的问题,更是文化认知的差异。

而运用“霸权思维”得出中国未来“国强必霸”的结论、用“美式民主”来衡量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这也都是脱离“中国思维”进行思考的做法。

更有甚者,如德中协会主席格雷戈尔·保罗所指出的那样,用西方的一些观点来解读中国的《论语》或《孟子》等文本,总会得出片面的看法。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学会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如果始终将西方文明视为先进,又如何能心平气和地实现跨文明的学习与交流?文化部部长 在开幕致辞中就已指出,中外之间在价值、理念、宗教、艺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些差别是历史形成的,也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还要理解“中国理念”。如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致辞中所说,当人们谈到中国近年来的变化时,经常说中国经济、政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深刻的变化是中国人的变化,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中国人思想的变化诚然有吸收外来文化的部分,但始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我的一个站就经历了这种事化的发展方向,是在坚守本根中走向现代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传承和为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在当代提倡“和谐、爱国、诚信”等价值理念;中国人民传承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思想,在当代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而中国自古讲究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更是在刚刚出台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得以深刻体现。

此外,中国还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它们都寄托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友好的希望,既在当代转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理念,也落实在中国平等、友好、互助的外交实践中。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学,了解“中国文化”。而他们只有用“中国文化”里的理念来思考观察中国的事情,才能更好地明白“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向本国人民讲述更准确、更真实的“中国故事”。

(实习:白俊贤)

中成药助力印尼抗疫!太极集团携手海外经销商舍利捐赠
杭州男科医院
辽阳白癜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