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中唐之后
中唐之后,诗人的身份意识亦趋浓厚,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自编诗文集,特别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此风尤盛。日本学者内山精也考察了45种可以推断经过的唐人别集,其中,诗人生前直接参与编撰的有19种;这19种别集皆出现在大历之后,中唐7例,晚唐有12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纯粹的诗集和诗歌比量更大的别集出现的数量也更多。(内山精也著,张淘译:《媒体变革前后的诗人和诗集从初唐到北宋末》,《长江学术》2016年第2期)中唐之后,还有不少诗人因仕途蹇塞,转而专攻诗艺,甚至以此为平生大业。例如,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亦久未授官,其《秋日怀九华旧居》称:吾道在五字,吾身宁陆沈。因此,晚唐孟棨《本事诗》记载他们的事迹时,往往不冠以官衔,而径称诗人,如称诗人许浑诗人刘希夷诗人张祜等。这表明诗人作为一种身份类型逐渐得以确立。
诗人作为一种新的身份类型确立之后,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很多读书人因诗得官,因诗扬名,诗圣诗仙诗佛诗家天子等称号不胫而走,诗人仿佛风光无限。但另一方面,很多诗人的现实境遇与理想中的诗人又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无奈感。在传统诗教中,诗人的成功典范无疑是《诗经》的作者,因为他们以诗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倡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代表着风雅精神之极则。然而这种成功典范,后世诗人往往很难企及。
白居易曾极力高扬诗歌的价值: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与元九书》)可当他审视自我创作时却说: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序洛诗》)落字有沦落之意,可见白居易虽嗜好诗文,著诗甚富,却又不甘于诗人这个称号。杜甫《宗武生日》曰: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赠蜀僧闾丘师兄》又云: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这既是杜甫对家世的自矜,亦是他对诗神的最高礼赞。但仔细考察,这两首诗都是杜甫辗转、流寓蜀地时所作,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幻灭殆尽,唯以诗歌作为最后的精神寄托。明乎此,我们便不难体会陆游《读杜诗》中的嗟叹: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而陆游之所以有这样同情的了解,实因他亦有同样的体验。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从抗金前线迁调成都,途经剑门关,细雨蒙蒙中,骑着蹇驴低吟: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抒写的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与自嘲。陆游还说:书生本欲辈莘渭,蹭蹬乃去为诗人。(《初冬杂咏》其五)又说:本慕修真谢俗尘,中年蹭蹬作诗人。(《老学庵北窗杂书》其一)济世不能,修道未成,蹉跎蹭蹬之后,唯有作诗人而已。白居易、杜甫、陆游的言论表明,无论是最初的志向或者最终的谛视,诗人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身份选择;似乎只有在功名理想破灭之后,才有可能认同这一身份。虽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类如杨万里诗家杂压君知么,压尽三公况九卿(《跋汪省幹诗卷》其二)的自信言说,但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声音并不洪亮,更为主流的是百无聊赖以诗鸣的悲情表达。
古代诗人审视自我身份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普遍意识到诗人具有薄命例穷的特征。这一特征意味着写诗难以支撑起诗人的生计。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诗人,诗人利用写作而谋生的现象并不普遍,国家与社会也没有赋予或规范诗人以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将诗人的身份置换为官员的身份时,才有可能获取维持生存的利禄。然而在古人眼中,做官与写诗往往难以两全,官运与诗运常相背离。《宋史欧阳修传》云: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在欧公看来,吏事与文章的作用全然不同,前者可济天下,后者只能独善其身。宋人杜范《康秋惠诗和其韵二首(其一)》云:自怜民事冥烦日,却是诗人得句时。(《清献集》卷四)这种观念似乎可通过史实得以印证。文学史上有不少诗人像唐代的孙逖,当其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之时,创作水平反而走下坡路;而像张九龄、苏轼等诗人的创作高峰,正是他们失意外放之时。因此,清人余云焕《味蔬斋诗话》卷三论赵翼说:瓯北既要作好官,又要作好诗;势必难两遂,去官攻文辞。又曰:诗有一卷传,足抵公卿贵。余谓官职、诗名两俱入手,能有几人?显晦听命于天,著作操之自我。官运与诗运的背离,意味着诗歌不仅难以谋得利禄,甚至还不利于助成事功。
个人自我身份的选择和认同,从根本上说,还受到了整个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影响。古人更认同的是他们借以立德立功的身份阶衔、封号和职业,而非文人诗人辞人等身份。曹植《与杨德祖书》云: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韩愈《和席八十二韵》亦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晁补之《海陵集序》甚至说:文学古人之余事,不足以发身至于诗,又文学之余事。这种文化心理,突出地反映在他们死后墓石上镌刻的头衔,因为这一头衔具有盖棺定论的意味,故古人待之慎之又慎。我们看到,古人墓石上镌刻的头衔一般是他的官职、科第或封号,而极少题为诗人文人词人等称号,尽管前者的声名远不如后者响亮。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特例元好问和吴梅村,他们的三尺碑石分别书以诗人元遗山之墓和诗人吴梅村之墓。不过,这是他们出仕新朝而误尽平生的痛悔,不是一种常态之下的书写,背后透显的反而是无尽的悲凉,闻之者无不唏嘘嗟叹。
总之,中国古代诗人在审视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时,大多流露出一种自嘲、无奈、焦虑的心态,诗人并非他们的第一身份认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诗歌自身,而在于整个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因此,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消解焦虑,则必须努力祛除世俗观念的影响,回归诗歌和诗人的本质。
首先,规避世俗的眼光,拒绝媚俗,执着于自我理想的追求。例如,中唐苦吟诗人大多运命蹇塞,却甘于贫穷和寂寞,躲在阴冷的禅房、廨署,雕琢着精巧的诗句,视诗歌为生命的归宿,甚至出现了像刘得仁那样为爱诗名吟至死(释栖白《哭刘得仁》)的殉道者。这种与现实的对抗方式,多少具有几分悲壮的色彩。
其次,从理论上重新探讨诗人的含义。特别是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性灵诗Here地图仍是香饽饽学推动之下,不少诗论家提出了他们理想中的诗人形象。袁枚《随园诗话》卷九引王西庄(王鸣盛)语说:所谓诗人者,非必其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牍,乃非诗人矣。真诗人取决于作者胸境是否超脱,气质是否温雅;而作诗、吟诗只是一种外饰,并非判定诗人的必要条件。真诗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诗人观念,它既非指典范的诗人《诗经》的作者,亦非泛指一切写作诗歌之人,而指向的是一种生命境界或生存状态。这与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非常接近。因此,袁枚称赏此言深有得于诗之先者。
中唐以来人们总结的诗人薄命例穷等特征,其实是仅基于社会学层面的认识。相对而言,明清诗论家对诗人的探讨,因更注重于诗人的性灵、天分、人格等方面,从而更能捕捉到诗人的某些不过开局本质特征。黎遂球《顾不盈和拟古乐府诗序》说:今天下多言诗之人,然而无多诗人。夫所谓诗人者,而必深居泉石,钓弋简出,置世故于不闻而后为诗。(《莲须阁集》卷十八)黄宗羲《景州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惟诗人能结之不散。(《南雷文案》卷一)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则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近人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妙在皆孩子语也。所谓置世故于不闻天地之清气不失其赤子之心,强调的是诗人任运自然、绝尘息虑、天真无滓的品格,这显然不同于传统诗教所设定的典范诗人。
(作者:李舜臣,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华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武威哪里的白癜风医院专业治疗灰指甲的药亮甲多少钱- 上一篇:藩国柳岸乡间偶得七首古韵
- 下一篇:藩国解放军与21国的交战史曾三胜美国两败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