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上市

您的位置:首页 >> 新机上市

藩国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学之约

来源:基隆手机网 时间:2020.07.17

福建

⑤ 文学不仅给了我一份自食其力的职业,也给了我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灵魂,让我可以从容地面对人世间所有的一切 4月2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八闽书 院,由福建省文联主办,省文学院承办的 2015海峡两岸中青年散文家交流会暨散文创作高研班 开班,学员代表何葆国开学式上的这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 声。

此次高研班有来自海峡两岸的50名中青年作家参加,他们当中有的在散文界已小有名气,有的刚刚崭露头角。为期5天的学习之旅,他们流连于千年古城的青砖玉础、粉墙黛瓦、雕花木窗,聆听贾平凹、谢有顺、亮轩、吴钧尧等海峡两岸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悉心指导,开展了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学对话。

一种追求,寻找共同的文学梦想

参加此次高研班的学员来自海峡两岸,他们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对文学的孜孜以求。

生活在闽南小县城的何葆国,深爱着脚下那片土地,二十多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以福建土楼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用文学的形式诠释土楼的人文内涵,表现土楼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让更多人认识土楼。这,是他的梦想。

但是营销却一点也不见起色

尽管有机会离开,但何葆国选择留下,留下来书写土楼的沧桑巨变。 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是文学要有担当,作家首先要无愧于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萧春雷是位60后,闽西北泰宁人,读大学时开始写诗,一写就是十几年。或许是由于诗人气质,让他的生活多了几许坎坷,也收获了几笔财富。他先后出版有诗集《时光之砂》、随笔集《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和艺术评论集《猎色 国外后现代摄影 0家》等。

2008年,萧春雷来到古色古香的三坊七巷,静下心来与历史名人对话,写他们的故事。正是有了这一段经历,他开始转向人文历史地理的散文创作,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杂志写稿,其独特的散文风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出生于莆田一个偏远海岛的杨雪帆,写下了《木帆船时代的手稿》。他想拨开历史的草丛看一看:我们曾经怎样生活,现在应该怎样生活。

那些年,我安静地观察这座岛屿如何度过它的春夏秋冬。冬夜,它如何在狂风中缩着身子熬过严寒;夏天,它如何在渔民出海的脚步声中早早地被唤醒。我躺在村里听动静,原来仅靠声音就能看见生活。生活是那么具体,它像海水那么活着,就在我周围。 杨雪帆饱含深情地说。

散文天地宽,散文创作有迷茫,有时也会遇到难下笔的尴尬,但抒情自由。 南平作家张平在八闽书院留言簿上写了他对散文创作的认识。

一座桥梁,架起两岸作家手足情

此次高研班学员有来自台湾的8位青年作家,这也是海峡两岸第一次以散文的形式进行交流。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两岸青年作家散文创作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截然不同,关注的对象也不同。台湾作家的创作更

关注个人体验,福建作家多从大历史大文化角度去创作。如此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使两岸作家对这种差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相互借鉴的欲望愈发强烈。

出 生于台北的李时雍,现就读于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班,并任职《人间福报》副刊主编,出版有个人散文集《给艾丽斯》。 在台湾,我们看到的大陆作品多 是诸如莫言、苏童等大家的。这次来交流遇到了和我们一样从事写作的青年朋友,读了他们的作品,发现我们对大陆作家的理解还有差

距,以后应该还会有更多的认识。

曾在媒体工作的黄奕潆,采访过很多到过大陆采风交流的台湾学者,这次自己终于亲身体验一把,她格外兴奋。 对福建作家的作品探讨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书写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黄亦潆对萧春雷的地理散文很感兴趣。

相较于其他台湾作家,新生代作家吴亿伟已被不少大陆读者所熟悉,他的散文集《努力工作》在大陆出版,卖得很火。因为这几年在欧洲念书,中文作品读得较少,这次

来闽有机会读了很多福建作家的作品,让吴亿伟发觉散文写作有了新的可能性。 对我来说,写散文更多的是个人经验,这次来之后发现原来还有大历史的散文,以后我也想尝试。

杨雪帆很喜欢两地作品的差异性。 相对而言,台湾作家更多写悲欢离合,那种不同于福建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根植于社会交往模式的心理、传统和意识,让我印象深刻。台湾作家更关心人本身,而是柯震东今年2月从北京带回来的流浪狗Papi更关心身体和情感,更接近散文的本质。

许文华是一位中学老师,此前一直苦于职业圈子的苑囿,散文创作的路子不是很宽,这次与海峡对岸的作家交流,让她有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以此为媒介,交流散文的创作手法,寻求精神上的相互碰撞、渗透和交融。

一次聆听,直面心灵深处的声音

本 届散文创作高研班的导师阵容堪称豪华,大陆方面,有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南帆,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朱子文化研究者马照南,著名作家 宁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文艺报》总梁鸿鹰;台湾方面,有《幼狮文艺》主编吴钧尧,著名作家亮轩等。5天里,他们给学员奉献了一场文学盛 宴。

来自厦门的黄橙,已行走57国,出版散文集21本。此次贾平凹的坦诚分享让他印象深刻。 亲耳倾听贾老师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有促膝谈心的亲切感,那种和盘托出的豪爽,令人感动。

学员王丽枫每天上完课都会在上晒心得。 亮轩老师说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非常深的内省功夫,散文的真实就是心灵的真实。也就是说,创作没有捷径,只有从心灵深处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抒情方式。

从 屏南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禾源,笔锋犀利,其创作的《一座腌制的村庄》获首届 在场主义散文奖 新锐奖,但他创作中还是遇到不少疑惑。 我最大的感觉是,社会 性的审美惯性未过滤,写出的文章有演绎注释之嫌,缺少精气神。 禾源说,来这么一次培训太有必要了,先前创作中萌芽的想法还不够清晰,在老师讲授中被拨亮 了。

对于台湾作家来说,能有机会聆听这么多大家的讲课实属难得,他们格外珍惜。每天上课一结束,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相互探讨,交流心得。 老师的讲课给我们很多触动,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使两岸作家的交流更深入一点。 台湾学员张亦绚说。

几天的学习交流告一段落,但对于两岸青年作家来说,散文创作的视野在拓展,散文创作的探索仍在继续。

①:贾平凹在授课。②:谢有顺在授课。③:亮轩在授课。④:台湾学员张郅忻在认真做笔记。

⑤:散文高研班的学员在进行创作业务的研讨。

昭通治疗白癜风方法
鹤岗白癜风医院
湿疹危害大不大